摘要:白石萝卜原产于白石、西莲一带,产地位于桑植县东北角,海拔800-1400米,平均海拔1100米,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耕层深厚,呈弱酸性,年平均气温10.8℃,年降雨量1402.9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4-8月份,月平均气温有8个月在10℃以上,≥10℃活动积温3524℃,
一、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萝卜属十字花科作物,与同科作物前茬地不能复种。萝卜根茎粗大,宜选择土层厚、肥沃、通气性好的沙壤土种植。种植地块要深耕20厘米,并旋耕整平,利于萝卜根茎生长膨大。
起垄施肥:
萝卜亩产量高,土壤养分水分消耗量大,垄作种植利于排水和促进根茎膨大;为保证萝卜品质,施肥以农家肥作底肥为主,化肥为辅。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公斤、普钙20-25公斤,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0公斤。
选种良种:
品种可选择选择日本系列小林、耐病总态,同时也可搭配本地自留种等品种。但是种子一定要新,选用当年新产的种籽,可以预防萝卜抽薹。
适时播种:
过早播种,萝卜膨大时雨水多、病害重,品质差。目前已过了白萝卜种植最佳时期,群众要趁墒情好抓紧出苗管理。白萝卜播种采用穴播或开播种沟点播,株行距一般为30×30厘米较为适宜,每亩需种子约200~250克。
间苗定苗:
当萝卜出苗长到2-3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每穴留2株;当长到5片真叶时定苗,每穴只能留1株,使苗个体健壮生长。
追肥管理:
萝卜出苗30天后,可趁土壤墒情好时进行根外追施化肥。每亩用尿素5―10公斤,采用穴施。遇到天气干旱时可采用叶面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根膨大,提高产量。
防治病虫:
萝卜病害主要有黑腐病、花叶病毒病、缺素病,发病初期用57%甲霜灵锰锌,72%农用链霉素、15%菌毒必克70%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对水浇或喷施,每间隔5-7天1次,共喷2次;危害萝卜的主要害虫有黄曲条跳甲、蚜虫、菜青虫、小菜蛾等,可用5%氯氰菊酯2000倍溶液防治,间隔7天,连防两次,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萝卜缺素症宜在出苗30天后亩各施1公斤硼砂和锌肥,膨大初期根外喷施0.2%硼砂液。
适时收获:
当萝卜个体长到1.5-2公斤,地上部老叶发黄时,即为萝卜适时收获期。如生长期过长或遭遇冻害,应防止萝卜品质会变差甚至糠心。
形态特征
理想大根萝卜为深根性蔬菜,株高40厘米左右,叶簇半直立,叶为根出叶,半开张,有32~38片叶,叶片边缘具深缺刻,叶片深绿色,叶柄浅绿色。根茎直立,地上部露出10—15厘米。肉质根为圆筒形,表皮光滑,色泽纯白,直径4~6厘米,长40-75厘米,上部比较细,中、下部稍粗,尾部尖细。种子外表光滑,呈褐色。
生长习性
温度
理想大根萝卜喜温,稍稍耐寒,但是不耐热,属半耐寒性蔬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我国的秋萝卜基本相似,种子在2摄氏度~3摄氏度开始发芽,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幼苗期既能耐2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也能耐零下3~零下2摄氏度的低温,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8摄氏度~32摄氏度,肉质根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20摄氏度,温度降到6摄氏度时,肉质根停止生长,温度降到零下1摄氏度时,肉质根就会受冻。
光照
理想大根萝卜喜光不耐荫,尤其是生长前期的营养生长需要较长时间的强光照及较大的昼夜温差,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中生长,萝卜植株生长旺盛,光合产物积累多,有利于肉质根的膨大,产品质量优。光照不足或过分密植,植株生长势弱,叶片薄而色淡,肉质根较小,品质差,产量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水分
日本干理想萝卜苗期需水量不大,保持表层土壤湿润就可以,肉质根生长阶段,土壤湿度应当保持在70%~80%。生长后期,如果土壤过于干燥、遇突然降雨或浇水过多,容易发生裂根,会使萝卜的品质大大降低。
营养
理想大根萝卜喜肥不耐贫瘠。种植理想大根萝卜,要重施基肥,靠基肥和钾肥壮根,靠追肥和氮肥长叶,靠硼肥促生长,保品质。
地理分布
桑植县白石乡桑植蔬菜资源极其丰富,尤以萝卜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据桑植县志记载:“明末清初,为萝卜栽培盛期。清末,萝卜生产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有所发展,白石为全县主要蔬菜产区之一。
评论列表